实分析

18.4 可测集

定义

  1. (18.4.1 勒贝格可测性)ERn的子集。我们称E勒贝格可测的,或者简称为可测的,当且仅当对于Rn的每一个子集A都有恒等式:

    m(A)=m(AE)+m(A\E)

    如果E是可测的,那么我们把E勒贝格测度定义为m(E)=m(E);如果E不可测,那么m(E)无定义。

    (注:用自然语言解释即有E是可测的意味着当我们用任意的集合AE划分为两个部分时,可加性保持不变。如果m是有限可加的那么所有集合都是可测的,但是由命题18.3.3我们已经知道并非所有集合都是有限可加的,我们可以将可测集看作能够使有限可加性成立的集合;有时候会将m(E)写成带有下标的mn(E)来强调使用的是n维勒贝格测度;这个定义使用起来相对困难,但是可以用这个定义来证明可测集的一些有用的性质,然后依据这些性质来判断可测性,这些内容我们再本节课后习题中会进行阐述)


命题

  1. (18.4.2 半空间是可测的)半空间{(x1,...,xn)Rn:xn>0}是可测的。

    (注:还有显然可测的空集Rn也是可测的;同理所有形如{(x1,...,xn)Rn:xj>0}{(x1,...,xn)Rn:xj<0}(其中1jn)的半空间都是可测的)

  2. (18.4.4 可测集的性质)可测集满足下面几个性质:

    1. 如果E是可测的,那么Rn\E也是可测的。
    2. (平移不变性)如果E是可测的,并且xRn,那么x+E也是可测的,并且有m(x+E)=m(E)
    3. 如果E1E2都是可测的,那么E1E2E1E2也都可测。
    4. (布尔代数性质)如果E1,E2,...,EN是可测的,那么j=1NEjj=1NEj也都是可测的。
    5. 每一个开盒子都是可测的,每一个闭盒子也都是可测的。
    6. 任意一个外测度为零的集合E(即m(E)=0)都是可测的。
  3. (18.4.5 有限可加性)如果(Ej)jJ是有限个不相交的可测集,而A是任意一个集合(不一定可测),那么有:

    m(AjJEj)=jJm(AEj)

    另外,还有m(jJEj)=jJm(Ej)

    (注:结合引理18.4.5与命题18.3.3就可以推出“存在不可测集”,见习题18.4.5)

    推论:

    1. (18.4.7)如果AB是两个可测集,那么B\A也是可测的,并且m(B\A)=m(B)m(A)
  4. (18.4.8 可数可加性)如果(Ej)jJ是可数个不相交的可测集,那么jJEj是可测的,并且m(jJEj)=jJm(Ej)

    (注:此引理在原书有证明,建议读一遍加深对外测度性质的运用能力)

  5. (18.4.9 σ代数性质)如果(Ωj)jJ是任意可数个可测集(从而J是可数的),那么并集jJΩjjJΩj也都是可测的。

  6. (18.4.10)每一个开集都能写成可数个或有限个开盒子的并集。

    (注:此引理同样在原书有证明,并且这个证明还断定了这些盒子的坐标可以全都是有理数)

  7. (18.4.11 博雷尔性质)每一个开集都是勒贝格可测的,每一个闭集也都是勒贝格可测的。


课后习题

18.4.1 设AR中的开区间。证明:m(A)=m(A(0,+))+m(A\(0,))

考虑这个区间具有A=(a,b)的形式,利用命题18.2.6与推论18.2.7可以分类讨论:

  1. b>a0

    此时有:

    m(A(0,+))+m(A\(0,))=m((a,b))+m()=ba=m((a,b))

    结论成立。

  2. a<b0

    此时有:

    m(A(0,+))+m(A\(0,))=m()+m((a,b))=ba=m((a,b))

    结论成立。

  3. a<0b>0

    此时有:

    m(A(0,+))+m(A\(0,))=m((b,0))+m((a,0])=(b0)+(0a)=ba=m((a,b))

    结论成立。

综上,于是结论成立。

18.4.2 设ARn中的开盒子,并设E是半平面E:={(x1,...,xn)Rn:xn>0},证明:m(A)=m(AE)+m(A\E)(提示:利用习题18.4.1)

我们设A=i=1n(ai,bi),然后令An1:=i=1n1(ai,bi)A:=(an,bn)。显然我们可以注意到下面的事实:

A=An1×AAE=An1×(A(0,+))A\E=An1×(A\(0,+))

于是首先根据外测度的有限次可加性,我们有

m(A)m(AE)+m(A\E)

另一方面,根据习题18.2.2与习题18.4.1的结论,我们有:

m(AE)+m(A\E)m(An1)(m(A(0,+))+m(A\(0,+)))=m(An1)m(A)=m(A)

(最后一步直接算就行,不用习题18.2.2的结论)

于是综合即只能有m(A)=m(AE)+m(A\E)成立。

18.4.3 证明引理18.4.2(提示:利用习题18.4.2)

记有半空间E:={(x1,...,xn)Rn:xn>0}。考虑任意的ARn,根据外测度的定义我们有:

m(A)=infS(S:={jJm(Bj):(Bj)jJA;J})

于是考虑(Bj)jJ是覆盖A的至多可数开盒子簇,显然有(BjE)jJ(Bj\E)jJ分别是覆盖AEA\E的可数开盒子簇,从而结合习题18.4.2应该有:

m(AE)jJm(BjE)m(A\E)jJm(Bj\E)m(AE)+m(A\E)jJm(BjE)+jJm(Bj\E)=jJm(Bj)

于是我们可以得到m(AE)+m(A\E)S的一个下界,因此有m(AE)+m(A\E)m(A);另一方面,根据外测度有限可加性我们又有m(A)m(AE)+m(A\E),从而综合即有:

m(A)=m(AE)+m(A\E)

对任意的ARn成立,从而根据可测集的定义我们有半空间E是可测的。

18.4.4 证明引理18.4.4(提示:对于(c),首先证明m(A)=m(AE1E2)+m(AE2\E1)+m(A\(E1E2)),画一个Venn图可能会有所帮助。另外,你可能还会用到有限次可加性。利用(c)来证明(d),并利用(b),(d)与引理18.4.2的各种形式来证明(e))

逐条证明:

  1. 如果E是可测的,那么Rn\E也是可测的。

如果E可测,那么对任意的ARn都有:

m(A)=m(AE)+m(A\E)

注意到AE=A\(Rn\E)A\E=A(Rn\E),因此上式也等价于:

m(A)=m(A(Rn\E))+m(A\(Rn\E))

从而也即有Rn\E也是可测的。


  1. 如果E是可测的,并且xRn,那么x+E也是可测的,并且有m(x+E)=m(E)

考虑任意的ARn,要证明x+E是可测的,我们要证明:

m(A)=m(A(x+E))+m(A\(x+E))

根据外测度的平移不变性,我们只需要证明:

m(Ax)=m([A(x+E)]x)+m([A\(x+E)]x)

Sx:={sx:sS}

化简之后即等价于要证明:

m(Ax)=m((Ax)E)+m((Ax)\E)

而根据E的可测性我们知道上面的式子始终成立,于是x+E可测得证。然后根据外测度的平移不变性有m(x+E)=m(E),于是根据勒贝格测度的定义也即有m(x+E)=m(E)


  1. 如果E1E2都是可测的,那么E1E2E1E2也都可测。

我们先来证明E1E2是可测的。于是要证明对所有的ARn都有:

m(A)=m(A(E1E2))+m(A\(E1E2))

由于E1可测,因此考虑A(E1E2)作为一个整体,它的外测度应该满足:

m(A(E1E2))=m(A(E1E2)E1)+m([A(E1E2)]\E1)=m(AE1)+m(AE2\E1)

另一方面,再考虑A\E1作为一个整体,利用E2的可测性我们有:

m(A\E1)=m((A\E1)E2)+m((A\E1)\E2)=m(AE2\E1)+m(A\(E1E2))

从而我们有:

m(A(E1E2))+m(A\(E1E2))=m(AE1)+m(AE2\E1)+m(A\(E1E2))=m(AE1)+m(A\E1)=m(A)

最后一步再次利用了E1的可测性,于是我们证明了E1E2是可测的。

然后我们来证明E1E2是可测的,由于E1,E2都是可测的,因此根据已证明的结论(a)我们有Rn\E1,Rn\E2也都是可测的;然后由于已经证明了可测集的并集也是可测的,因此也即有(Rn\E1)(Rn\E2)是可测集;接着使用德摩根定律(命题3.1.28(h))化简可得(Rn\E1)(Rn\E2)等于Rn\(E1E2);最后我们再使用结论(a),由Rn\(E1E2)可测得到E1E2可测,从而证明了结论。


  1. 如果E1,E2,...,EN是可测的,那么j=1NEjj=1NEj也都是可测的。

我们只给出并集结论的证明,交集的结论使用一样的归纳法即可得证。

考虑对集合数N做归纳,当N=1的时候结论显然是成立的,于是归纳性假设当N=a时结论成立,考虑N=a+1时的情况。根据归纳假设我们有j=1aEj是可测的,然后利用结论(c)我们有(j=1aEj)Ea+1=j=1a+1Ej也是可测的,从而归纳得证。


  1. 每一个开盒子都是可测的,每一个闭盒子也都是可测的。

我们只证明开盒子的结论,闭盒子的结论几乎是一样的证明方法。

记有Ej(a):={(x1,...,xn)Rn:xj>a}Fj(a):={(x1,...,xn)Rn:xj<a},然后考虑A=i=1n(ai,bi)是任意一个开盒子。我们可以注意到A可以表示为下面的交集:

A=i=1n(Ei(ai)Fi(bi))

另一方面,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所有的Ej(a)Fj(a)都是可以通过对应的半空间Ej(0)Fj(0)平移得到,而在引理18.4.2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半空间都是可测的,从而结合结论(d)我们有A是可测的,结论得证。

(闭盒子只需要考虑Ej(a):={(x1,...,xn)Rn:xja}Fj(a):={(x1,...,xn)Rn:xja}拼凑出交集组成闭盒子即可)


  1. 任意一个外测度为零的集合E(即m(E)=0)都是可测的。

ARnRn的任意一个子集,并设E是一个外测度为零的集合,那么根据外测度的有限次可加性我们有:

m(A)m(AE)+m(A\E)

另一方面,根据单调性的要求,我们又有:

m(A\E)m(A)m(AE)m(E)=0

从而我们有:

m(A)m(AE)+m(A\E)m(A)+0m(A)=m(AE)+m(A\E)

于是E是可测的,结论得证。

18.4.5 证明:命题18.3.1和命题18.3.3的证明中所用的集合E是不可测集

题外话,话说这题是不是该和习题18.4.6换下位子,引理18.4.5的注解都提到了要结合引理18.4.5与命题18.3.3来证明这个题目。


即要证明E={xA:AR\Q}是不可测的,其中xA是利用选择公理从A[0,1]中选取的元素。

不妨使用反证法,假设E是可测的。套用命题18.3.3的证明过程,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命题18.3.3证明中的这个等式:

m(qJq+E)=qJm(q+E)=qJm(E)>3n1n=3

从通过反证假设“m满足有限可加性”得到改为用引理18.4.5的结论得出,然后通过一样的证明过程可以导出矛盾,因此只能有E不是可测的。


附:

原书命题18.3.3的证明与证明E是不可测集需要改动的位置(括号标注):

我们用间接论证的方法完成证明。利用反证法,假设m满足有限可加性(E是可测集)。设EX是敏体18.3.1中引入的集合。根据可数次可加性和平移不变性可得

m(X)qQ[1,1]m(q+E)=qQ[1,1]m(E)

因为已知1m(X)3,所以m(E)0;否则的话,我们将得到m(X)0,这是一个矛盾。

m(E)0可知,存在一个有限的整数n>0使得m(E)>1/n。现在令J表示Q[1,1]的一个基数为3n的有限子集。如果m满足有限可加性(E是可测集),那么(根据引理18.4.5)有

m(qJq+E)=qJm(q+E)=qJm(E)>3n1n=3

但是,我们知道qJq+EX的子集,而且它的外测度最多为3。这与单调性相矛盾。因此m不可能满足有限可加性。

18.4.6 证明引理18.4.5

我们先证明引理18.4.5对两个可测集E1E2的特殊情况作为辅助证明的子结论,即只要可测集E1,E2互不相交,那么对任意的ARn有:

m(A(E1E2))=m(AE1)+m(AE2)

类似于我们在习题18.4.4中对引理18.4.4(c)的证明,当我们视A(E1E2)为一个整体去考虑E1的可测性时有:

m(A(E1E2))=m(AE1)+m(AE2\E1)

由于E1E2=,因此AE2\E1=AE2,从而有结论得证。


然后我们来证明引理18.4.5,由于已经强调了(Ej)jJ是有限的,因此不妨将(Ej)jJ写成Ej1,...,EjN(于是J={j1,...,jN})。我们考虑对可测集的数目N进行归纳证明。

N=1时结论显然成立,于是归纳性假设当N=a时结论成立,考虑N=a+1时的情况。根据我们已经证明的子结论,结合引理18.4.4(d)有:

m(Ai=1a+1Eji)=m(AEja+1)+m(Ai=1aEji)

而根据归纳假设,由于Ej1,...,Ejaa个不相交的可测集,因此有m(Ai=1aEji)=i=1am(AEji),于是代入上式有:

m(Ai=1a+1Eji)=m(AEja+1)+i=1am(AEji)=i=1a+1m(AEji)

于是归纳得证,我们证明完成了引理18.4.5的前半段。当我们考虑A=Rn的特殊情况时,则上面的结论变为:

m(i=1NEji)=i=1Nm(Eji)m(i=1NEji)=i=1Nm(Eji)

(都是可测集因此外测度直接可以升级为测度)

从而引理18.4.5的后半段也得证。

18.4.7 利用引理18.4.5来证明推论18.4.7

先说明B\A为什么是可测的。

我们注意到B\A根据集合的运算定律可以表示为:

B\A=B(Rn\A)

从而B\A事实上是两个可测集A,B通过有限次交集,补集运算得到的集合,因此根据引理18.4.4我们有B\A也是一个可测集。

然后说明为什么有m(B\A)=m(B)m(A)。(提一句,应该有m(B)<+的前提,不然这个式子根本无法计算)

由于B\AA互不相交且都是可测集,因此根据引理18.4.5有:

m(B\A)+m(A)=m(B)m(B\A)=m(B)m(A)

于是结论得证。

18.4.8 证明引理18.4.9(提示:对于可数并集的问题,记J={j1,j2,...}FN:=k=1NΩjk,并记EN:=FN\FN1,其中F0为空集,然后应用引理18.4.8,对于可数交集的问题,利用你做的证明以及引理18.4.4(a))

我们先证明并集jJΩj是可测的。

由于J可数,我们将J写成J={j1,j2,...},然后对n0定义有:

Fn:=k=1nΩjk

特别地n=0时有F0=,根据引理18.4.4(d)我们有每一个Fn都是可测的。然后对n1定义:

En:=Fn\Fn1

根据推论18.4.7于是我们有每一个En也都是可测的。并且显然可以注意到:

n=1En=n=1Fn=n=1Ωjn

然后根据引理18.4.8,我们有n=1En是可测的,也即有n=1Ωjn是可测的,结论得证。


然后我们证明交集jJΩj也是可测的。

我们注意到有:

jJΩj=Rn\(jJRn\Ωj)

因此可数交集事实上是可数个可测集的并集的补集,于是运用已经证明了的可数并集的结论与引理18.4.4我们就可以得到交集jJΩj也是可测的。

于是结论得证。

18.4.9 设AR2是集合A:=[0,1]2\Q2。也就是说,A是由[0,1]2中的坐标x,y不全为有理数的点(x,y)所构成的集合。证明:A是可测集并且m(A)=1。但是A没有内点(提示:与运用第一性原理的解题思路相比,利用外测度和测度的性质来解题将更加容易,其中包括前几题中的结果)

我们先证明A是可测集并且m(A)=1

根据引理18.4.4(e)我们知道Q2[0,1]2都是可测的(它们都是闭集),因此结合推论18.4.7我们有A=[0,1]2\Q2也是可测的。并且我们有:

m(A)=m([0,1]2)m(Q2)=1m(Q2)

然后注意到由于Q2是可数的,因此根据引理18.4.5与命题18.2.6我们有:

m(Q2)=(q1,q2)Q2m({(q1,q2)})=(q1,q2)Q2m([q1,q1]×[q2,q2])=(q1,q2)Q20=0

于是也即有m(A)=10=1


然后我们来证明A没有内点。

使用反证法,我们设(x,y)AA的一个内点,那么根据内点的定义应该存在一个r>0使得球B((x,y),r)A。此时注意到由于实数之间必然存在有理数(命题5.4.14),因此我们可以找到有理数a,b分别满足xa<x+r/2yb<y+r/2。从而有:

(ax)2+(by)2r2/2<r(a,b)B((x,y),r)

但是我们又有(a,b)A,这导出了矛盾。于是得证A没有内点。

18.4.10 设ABRn,证明:如果B是测度为0的勒贝格可测集,那么A也是测度为0的勒贝格可测集

由于B测度为0,因此也即有m(B)=0,然后根据外测度的单调性与非负性,因此我们有:

ABm(A)=0

然后根据引理18.4.4(f)我们有A也可测,结论得证。


本节相关跳转

实分析 18.3 外测度是不可加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