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总觉得“写完就完了” —— 谈谈代码的生命周期

很多人写完一段代码,测试通过、功能实现,commit 一下,然后就 move on 了。

但实际上,一段代码的生命周期,从写完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

一、代码的第一阶段:写出来

这是最有成就感的阶段。

你理解了需求,设计了逻辑,调通了接口,跑通了测试。所有东西都搭建起来,像造了一座小房子。

但它只是你理解问题的“初稿”。

就像你第一次写的文章,很少是最终稿;代码也不例外。

二、代码的第二阶段:别人要看

你的队友来了,或你一个月后回来维护。

现在你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判断条件为什么要这样写,那个函数名又是什么意思?

  • 命名是否清晰?
  • 是否有必要的注释?
  • 逻辑是否符合直觉?

你会发现,“能跑”只是起点,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才是长期的关键。

三、代码的第三阶段:被环境改变

框架升级了、依赖版本变化、用户场景变了,你的代码开始出问题了。

有些代码改动一处牵一发而动全身;有些代码则能平稳适配变化。

前者像搭积木,后者像造房子。差别在于是否有良好的结构与边界设计

这时你会意识到,可演化性(evolvability) 是代码质量的更高维度。

四、代码的第四阶段:被删除

最终,大多数代码都会走向归零。

不是因为它不好,而是需求不再、技术栈更替、系统重构。

但你写过的那些“好代码”,曾让团队少走很多弯路,让后来者心存感激。

你看,代码是有生命周期的内容产物,不是一次性消费品。


写在最后

写代码就像种树。

你也许只想种一棵能遮阳的树,但它终究会长成整个生态的一部分。

我们写下的每一行代码,都会影响未来的人 —— 包括未来的自己。